近期,调查人员发现,一些网络零售平台在处方药销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,对用药者的健康构成重大风险,该情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注意。
购药乱象初现
北京市民陈明曾因健康问题,通过网络平台购得阿司匹林肠溶片,此类情况并非罕见现象。调查人员考察多个网络销售渠道后指出,消费者在购买处方类药品时无需提交病历或处方文件,所谓医师在未进行充分诊疗评估的情况下即可迅速开具处方,并且普遍存在用药指导滞后于药品发放的情况。
购药流程探秘
媒体人员曾在若干网络零售渠道探查非处方药品购买环节,操作步骤大体相同。录入就诊详情、开展线上诊疗,通常半分钟即可完成。部分渠道需先下单再提交处方支付,另一些则要求先补齐处方。少数平台医师开具药方时,未强制核实线下服药状况,亦无信息增补步骤。
平台引导违规
媒体人员征询未凭医疗机构开具文件如何操作,某零售药店人员表示,若客户此前已线下使用该药品,则不限定为初次购买。此类促使顾客违反规定用药的做法,公然违背了处方药品贩卖的准则。
患者担忧凸显
部分被访者表示忧虑,便利的药品购买途径可能助长不良用药行为,非正常状态时通过网络购药,处方类药品被无节制使用,此类过于宽泛的购药途径,对用药者的安全存在潜在风险。
律师专业点评
北京盈科(上海)律师事务所股权高级合伙人邵颖芳表示,相关法规对处方药管理有明确规定,然而,一些互联网医院及医药电商平台,将“处方”流程简化为“在线咨询—自动生成”,这种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的“处方”,在实质上仅能视为“购药凭证”。
责任推诿成风
邵颖芳指出,一些药店通过单据进行销售,却把责任归咎于网络医院;网络医院通过处方进行销售,又把责任推给平台注册的“多点执业医生”;这些医生随意承接订单,缺少对病患的持续关注,因此责任无法明确。
药品流通领域存在诸多问题,用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维护,责任主体应如何明确?平台上的处方药交易需要强化管理措施,各方应共同参与监督,确保规范运作,请对相关内容表示支持或转发,并发表意见。